编制“十五五”规划,正在推进阶段。
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如何谋新篇?
各地政府,定方向、划重点、听建议。
谈到招商引资,仍是最关心的话题。
企业在哪?投资什么?如何布局?
去年开始,紧扣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一轮变革。
说到底,还是扎根于产业、依托于项目。
作为产业发展的先行棋,招商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迈进。
从全国层面看,各地竞争激烈,锁定“关键棋子”是核心。
不同城市,定位、变化、趋势都不一样,掌握大局尤为重要。
站在“十五五”规划节点,我们联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共同推出了:
——《产业链集聚指数白皮书》。
重要的是,提出“产业投资区位熵”指标,将静态的产业分布转化为动态的集聚趋势。
通过捕捉项目流动轨迹,勾勒各区域产业集聚的“热力图”与“潜力区”。
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
这不是简单的政策收紧,而是一场招商逻辑的彻底重构。
在新时期下,如何把握政策变化、资本周期、产业变革、资金流动带来的机遇?
答案在数据里,更是藏在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中。
招商引资,本质是促成企业集聚。
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奖励补贴是核心手段。
走访调研,不少地方盲目引进项目,或者只抓所谓的大项目。
衡量指标是数量与规模,却忽略了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
今年,从产业链招商、各类应用场景,再到基金招商。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对模式、动作,带来了变革。
招引方式受限,落地难度拔高。
项目资源,从哪里来?如何跟进?怎样促成?
这些问题,引发了政府、园区、国有平台的关注。
就谷川而言,招商工作立足于产业大数据平台。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招商”模式,构建了持续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源渠道。
截至目前,项目总量近130万,日均保持新增500个。
在《产业链集聚指数白皮书》中,每个数据都来自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实时体现了市场的投资趋势。
企业选址的动态,就是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的缩影。
透过产业项目的研究,哪些产业处于活跃期,什么类型企业正在扩产,从而及时、直观地映射了市场中各个产业的投资信心指数。
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投资数字,而是招商工作的“路标”。
基于谷川产业数据库分析,得出了几个结论:
➢中国产业投资热度十强名单
从全国看,投资热度高的产业类型,具体有哪些?
以投资活跃度作为筛选依据,由8个制造业和2个服务业构成。
全产业项目集聚热点地区,都来自哪里?
2024年产业项目投资量前十的城市与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名单大体一致,但略有差别。
这些趋势,为各地明确了自身的招商吸引力,以及对有产业特色的地方提供了指导。
➢热点产业集聚因素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还研究了投资热度较高城市的原因,为其他地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借鉴指导。
在招商引资中,理清热点产业投资项目,分析较为活跃的主要动因,以及项目的来源地和意向地。
这样一来,提高对本地特色产业活力的认知,让做强比较优势或促进区域产业协同有了依据,并合理利用产业转移规律,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参考。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是“十五五”的重头戏。
各地挥手告别“粗放型”手段,在产业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产业发展并非是一场存量资源争夺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携手勇立技术潮头的产业生态共建过程。
不同地区,根据各自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条件,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找到区域细分的卡位点,最终都要回归到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特色。
在自然条件、市场半径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产业或企业的集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营商环境。
所以说,以更集中的资源和更专业的能力,营造宜商、留商的产业发展环境,锻造区域产业特色与竞争力。
五年规划,国之大计。
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产业发展“第一抓手”。
重数量,也重质量,更需要拓增量。
传统增长动能减弱,新兴产业赛道竞速,各地经济迎来了双重挑战。
正是这样,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走出艰难困境,捕捉创造机遇。
就招商而言,持续加强对产业特性、发展趋势、市场规律的深入洞察,把握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环境,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这包括但不限于,对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清晰把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洞察、对政策导向的深刻理解等,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前瞻性的产业培育策略。
这份《产业链集聚指数白皮书》,不是一份闭门造车的理论报告,而是反映了真实客观的投资趋势。
站在“十五五”时期,面对外部复杂的环境,招商引资更应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接下来,将对白皮书进行详细解读,后续在今年进博会正式出版与大家见面。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事关“十五五”招商引资,谷川联行首发《产业链集聚指数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