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强国战略指引下,广州航海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北斗/IMU+激光扫描”技术的智能挠度检测车,以不足传统方案50%的成本实现毫米级动态监测精度,标志着我国桥梁健康监测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该技术已在广东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成功应用,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核心枢纽,其结构安全直接关乎公共安全。然而,传统监测手段依赖人工操作,数据更新周期长达数小时;成本高昂,高精度GNSS设备单台成本达数十万元;技术局限,难以实现大跨径桥梁的动态全断面监测三大痛点。
传统桥梁挠度检测手段
2024年5月17日,由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举办的“广东省智能交通工程师文化节智慧公路专场”在广东省交通设计大厦顺利举办。该活动为弘扬交通工匠精神,丰富交通行业文化内涵,秉承着“匠心筑梦,未来有我”的初心与使命,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智能交通集群”的战略部署。项目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推动桥梁检测从’定点静态’向’全桥动态’转型,未来可延伸至隧道、高层建筑等领域,重塑基础设施健康管理生态。”本团队有幸作为颁奖嘉宾出席此次活动。
项目成果展示
在活动中,张子文教授亲切的演示了该产品的操作流程,并进行了有关疑问的解答——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空间形态差分算法、动态点云建模、云端实时解算。相对于传统测量手段与新型测绘技术而言,成本降低40%,数据更新频率升至100HZ,在时速20km/h工况下动态监测精度更是达到2cm内,属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验收中,通过动态检测车实现全桥段挠度监测,施工验收效率提升70%,获广东省交通厅高度评价。省交通厅后续合作反馈中指出:“该技术解决了大跨桥梁动态监测的行业空白,检测效率与数据可靠性远超预期。”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是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覆盖面有限,难以实时捕捉桥梁的微小形变,而智能检测车的高频动态监测能力可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黄茅海跨海大桥为例,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桥梁的日常运维和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降低了类似”宜宾南门大桥悲剧”重演的可能性。未来,该技术若在全国推广,有望大幅减少因桥梁病害引发的交通事故,切实保障公众出行安全。
从公共安全到行业变革,从绿色发展到经济赋能,广州航海学院”北斗测桥”团队的智能检测技术正以科技创新之力,为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实力的缩影,更彰显了科技工作者”以技术报国”的使命担当。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其社会效益将如涟漪般扩散,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交通图景注入澎湃动力。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北斗护航桥梁安全,智能检测中国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