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长辉晋土三千界,犹早唐僧二百年 !仙堂山楹联赏读之一

新闻 adminhujia 54699浏览 0评论

牡丹将尽时南风执请柬值此五一佳期山西仙堂山诚邀四海知音共赴山河之约

仙堂山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


仙堂山又称“仙堂旧隐”,是襄垣古八景之首。据记载,当年仙堂山初建寺时,有一位高人曾在此修行,而后悄然而去。经专家研究论证,这位高人,就是出生于襄垣,出家于仙堂,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东晋高僧法显。


2025丨捧读《对联》 走进文化里的中国
长辉晋土三千界犹早唐僧二百年

山西襄垣仙堂山楹联作品赏析之一

本刊记者 傅海青 雍 容

01 高僧法显

法显纪念苑

法门巨子,遗钵传灯,长辉晋土三千界;

显学先声,取经弘道,犹早唐僧二百年。

辽宁谢毅撰 北京方斌书

这副楹联首字嵌”法显”名讳,以饱含敬意的笔触,深情追忆了东晋高僧法显的卓著功绩。上联”法门巨子”四字如晨钟暮鼓,庄严宣告这位佛教大师的崇高地位;”遗钵传灯”的意象令人动容,仿佛看见一代宗师将智慧的火种代代相传,永远照耀着三晋大地。

下联”显学先声”道出法显开拓性的历史贡献,而”犹早唐僧二百年”的对比,更让人不禁感慨:原来在玄奘西行之前两个世纪,就有这样一位历经千难万险的求法勇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先贤的无限崇敬。

联语如莲座前的长明灯,既照亮了古德筚路蓝缕的求法之路,更为今人指明了一条追寻真理的精神归途。

仙堂旧隐——修真堂

修真堂是东晋高僧法显的修行圣地,位于仙堂山嶙峋青壁之下,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巨型岩洞。法显3岁出家、20岁成为比丘,50岁赴长安,62岁西行求法,74岁回国译经、著书,86岁圆寂。其童年、少年、青年及中年皆在仙堂山静修,洞中岁月锤炼出他坚实的佛学根基,为日后的西行求法做了充足的准备。修真堂内塑着法显青年捧经、中年冥思、暮年执笔三尊塑像,观之如穿越1600年,感悟到高僧心无杂念、潜心修行的戒定慧。

“仙堂旧隐”即此地。有联云:

旧隐几曾湮,我佛有灵,僧去庐由青壁护;

明灯终不灭,高峰在上,云深客仗老松扶。

安徽孔军撰 梁柱书

“旧隐几曾湮”以反诘起势,叩击时空。“旧隐”既指法显修行旧迹,亦隐喻佛法真谛。一个“湮”字暗含千年沧桑,却因 “我佛有灵”陡转,引出佛法不灭的终极答案。

法显50岁离开仙堂山,62岁踏上了漫漫西行求法之路,在经过万仞雪山、无边沙漠、葱岭强盗、同伴病故等无数艰险后,终于在中印度的摩竭陀国寻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佛教典籍。法显走得很远很远,但他修行的石庐,得到了佛力加持,青壁如金刚护法,令洞窟跨越十六个世纪的风雨依然完好如初,恰似佛陀对求法者赤诚的无声印证。

下联”明灯”既指洞中长明法灯,更喻法显精神之火。山峰之上,法显手持禅扙的塑像巍然屹立于云涛之间,此非匠人巧技,实乃天地为证道者塑就的天然法相。

中国馆

仙堂山2012年建成仙堂八合苑,法显西行求法历经的东南亚八国历历在目。

中国馆

馆中观异域风光,应是高僧行经处;

心里有菩提境界,便成过客觉悟时。

陕西王天性撰 北京柳清芬书

此联由景入心,上联暗示展馆场景对西行路的历史还原。下联从物理空间的”馆中”转向精神维度的”心里”,化用《六祖坛经》”菩提只向心觅”的禅理。”过客”二字双关,既指偶然驻足的游客,亦言人生皆如过客,只要心怀菩提,当下即是觉悟时。

上联横向铺展丝路万里,下联纵向深挖心性一念;上联”观异域”是外向求索,下联”有菩提”是内向证道:昔者法显”外取真经,内修般若”,今日游客“外观异域,内生觉悟”。联语在方寸之间凿刻出两条通道:一条通向法显杖锡西行的斑驳古道,另一条指向每个人心中的菩提树影。

02 仙堂古寺

山门
古时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故称山门。

花雨旃檀,万古仙堂称佛国;

芒鞋禅杖,九重云际立高僧。

安徽王之秀撰 北京孙晓云书

上联”花雨旃檀”四字尽显佛家气象。佛教典籍《仁王经·序品》记载,佛陀说法时,诸天为赞叹其功德,散落香花如雨。佛国既指仙堂山是佛家净土,也指法显取经归来所著《佛国记》一书。

下联”芒鞋禅杖”四字,生动再现这位早玄奘230年的求法先驱形象——而今山顶巍然矗立的法显塑像,恰似联中所绘,手持禅杖,脚踏芒鞋,在九重云际间凝望远方,见证着这段穿越千年的求法传奇。

牌楼楹联之一

山门不大,入能向善;

佛法无多,诵必清心。

陕西翟玉鹏撰 北京 连辑书

上联”山门”喻佛法入门之道。”不大”即不重形制规模,唯重心性转化。下联”佛法无多”,破除对佛经卷帙的执念,直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本质。山门虽小能纳三千世界,佛法虽简可载八万法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全联以简驭繁,于微小处见大千。

牌楼楹联之二

十方甘露盈三殿;

四海琼浆汇五泉。

北京赵金光撰 天津赵士英书

上联”甘露”化用《法华经》”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典故,喻佛法润泽众生。下联”五泉”或指仙堂山五处名泉。以”甘露””琼浆””盈””汇”勾连水意象,既显山水寺院特质,又含佛家”般若如水,能洗烦恼垢”的义理,如摩尼宝珠,将山泉之形、佛法之理、祖师之行熔铸一联。

古人依仙堂山灵鹫峰,择风水宝地修建了仙堂寺。史载:“大殿立一铁一石一木三佛,佛座前各凿一泉,殿外凿二泉,殿内外五泉萦绕,圣水长流,清莹秀澈,故又名五泉寺。”古代风水称,水乃山之灵气,宜藏而不宜泄。五泉之水发自灵鹫峰,藏于仙堂寺,仙堂山有灵气之说即来源于此。

五泉殿

胜境在名山,五泉漱玉;

仙堂藏古寺,一殿凌云。

山西傅海青撰 山西赵望进书

首句“胜境在名山”将五泉殿放置于仙堂山这一大地理坐标中,后句“五泉漱玉”则用特写镜头定格泉水动态。从“名山”到“五泉”,形成由大到小的视觉收束。“漱玉”二字典出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招隐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以“漱”字拟泉流激石之声,以“玉”喻水色之清冽,化无形水声为可触的珠玉相击之音,激活读者的视听通感。如果说上联写五泉殿周围环境,下联则是写五泉殿这个主体,以凌云之势突出其高。读此联如观宋元山水画,尺幅之间可见丘壑万千。

三佛殿

三佛殿在仙堂寺最高一层院,里面供奉的是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这里也是传说中“石佛”“木佛”“铁佛”的所在。殿前有联云:

无地不蓬莱,尘寰有几;

重峦饶风趣,世俗全非。

仙堂古联 北京胡振民书

上联”无地不蓬莱”直指禅宗”心净则佛土净”的修行真谛,暗示三佛殿所在即是人间净土。下联”重峦饶风趣”既实写仙堂山层峦叠嶂之景,又暗喻修行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通过”蓬莱”与”尘寰”、”风趣”与”世俗”的鲜明对比,引导信众从凡俗认知跃升至”见山不是山”的禅悟境界。

殿内供奉的竖三世佛——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象征着佛法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传承;而传说中的”石佛、木佛、铁佛”则彰显佛法不拘形式的普世价值,与联中”无地不蓬莱”的禅机遥相呼应。

大成殿

仙堂寺侧门外有一小巧玲珑的殿宇,是大成殿。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所以再小的庙宇也叫大成殿。此庙虽小,但也是古迹,它是由明代尚书、襄垣人刘龙修建的。联云:

道仰九霄,仙堂山接尼山峻;

学承一脉,漳泽水同泗水清。

湖北杜小波撰 北京陈联合书

“九霄”既指仙堂山的物理高度,更指孔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尼山—仙堂”的千里山势勾连,实为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足迹再现。漳泽水库,又名太行湖,漳泽水与泗水互映,以水纹扩散喻儒学流布。

关圣殿

关圣殿里面供奉的是关公关老爷。关公姓关名羽,明清时代被奉为“武圣人”,有“千古忠义第一人”的美誉。因他曾在仙堂山显灵,降妖除害,村民们为了纪念他建了此殿。

联云:

震天神勇无双圣;

贯日精忠第一人。

甘肃苏纪利撰 山西梁峰书

联语简洁,而忠勇之气已历历在目,于关圣殿巍然屹立,势不可当。

乐楼

乐警古今人,暮鼓晨钟惊大梦;

楼涵山水气,清风明月涤尘心。

安徽周广征撰 山西李忠信书

上联”乐”字既指丝竹管弦,更寓礼乐教化。暮鼓晨钟唤醒芸芸众生。下联”涵”字如砚池承露,纳尽太行烟岚。清风拂去功名,明月照破利禄。联语如老僧说法,令游人在山水清音中,得见本心澄澈。


仙堂山景区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境内,山势雄奇,奇峰耸峙,幽谷含灵,终年云海蒸腾,宛如蓬莱幻境,自古享有“太行灵山”的盛誉。

仙堂山人文荟萃。东晋时期,高僧法显曾于此出家弘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僧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和“开拓者”,被鲁迅誉为“中国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高度评价法显。

法显3岁皈依佛门,20岁受具足戒,50岁赴长安,62岁西行求法,74岁回国译经、著书,86岁圆寂。法显西行,陆去海还,历时十三年,跋涉五万里,游历三十余国,穿越死亡沙漠、万仞雪山,历经盗匪劫掠、同伴病故等无数艰险后,终于取到佛经,已近耄耋之年又取海道回国,归途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终于崂山登陆。法显取回并翻译6部24卷经律论典籍,并将其所历国家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撰成《佛国记》,该书已成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地理的重要史料,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仙堂山景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传承法显丝路文化,开发建设了法显纪念苑、仙堂八合苑等,现有景点三十余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地”“山西省级风景名胜区”“山西省德育基地”“省级文明和谐景区”“山西省十大新锐景区”“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长辉晋土三千界,犹早唐僧二百年 !仙堂山楹联赏读之一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