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气候变暖致使极端天气频发,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威胁生命安全,还加剧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气候敏感疾病的风险 ,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沉重负担;生物多样性危机也在不断加剧,大量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快餐文化盛行,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过度摄入,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人类健康,星球健康”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球议程,东方健康膳食恰是中国给出的解决方案。它以文化为根,既守护个体生命质量、夯实群体健康底座、为公共卫生减压,更以“天人合一”的千年智慧,将人与地球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转译为绿色发展的中国表达。这份深埋血脉的文化基因绝非怀旧的标本,而是应对快餐浪潮与生态危机的现实方案:它让传统在当下餐桌再生,用节气食材、药食同源的智慧与江南膳食的可持续范式,构建出可复制、可感知的东方路径;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转化为“食物系统低碳转型”的国际语境,让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升级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范式。在全球语境下,东方健康膳食的价值远不止于“吃得更好”,更是一场以文化为根、以可持续为魂的系统革命。推广东方健康膳食,既是一次文化回归,更是面向世界的价值输出——让中国的生态文明从一粒米开始,成为全球食物系统转型的共同语言,在地球餐桌上落地生根。
作为国内最早推动食物系统转型机构之一——良食,自2024年开始,发起了“东方健康膳食大咖谈”系列直播,通过一系列深度对话,从农场到餐桌,从个人到家庭,从教育到学术,从历史到当下,挖掘东方健康膳食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既致敬传统,也反思当下饮食困境,为人类未来饮食提供东方启示。
2025年,良食大咖谈系列活动通过三期深度对话层层展开:从农场食育的实践中,寻找重建人与土地、食物联结的密码;从药膳食疗的现代转化中,探索传统养生智慧的当代表达;从江南饮食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可持续膳食生态的东方范式和样本。这场跨越田野与书房、厨房与实验室的思想碰撞,既是对东方饮食文化基因的系统解码,更是对当下饮食困境的深刻反思,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传统饮食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肌理,为全球食物系统转型提供具有东方特色的解决方案。
农场食育:重建人与食物的本质联结
食育缺失的后果远超饮食本身——人们淡忘“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德教育,也忘记了人与食物与自然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忘记了那背后的童真童趣。食育不仅是教做饭做菜,更是培养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正是对抗快餐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精神铠甲,也是构造美的心灵,夯实未来食物系统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根本。
第八期以“食育传承”为核心,中山耕读心园农场会姐与大理布谷四季花园农场睿子,围绕“从农场到餐桌的东方健康膳食创新实践”展开探讨。她们直指现代饮食痛点:当孩子不识食材来源、饮食沦为外卖图片,人与食物、自然、文化的联结已断裂,而食育正是重建这一联结的关键。
耕读心园以“生存教育”让食物回归本质:孩子观察泥土面包窑的800℃高温,理解环保智慧;台风天体验柴火做饭、雨水饮用,领悟食物是生存资源。正如嘉宾会姐所言:“亲手种过胡萝卜,才懂每口都凝结汗水,自然不会挑食。”
布谷四季花园则以“美学教育”让饮食成为文化载体:用洛神花、蝶豆花染米做五彩饭团,既讲植物染色原理,也传递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市集“种子货币”交易,让孩子明白劳动与创意赋予食物超越金钱的价值。
两位农场主理人共同强调“家长是第一任食育老师”:会姐指出城市家长过度保护易致孩子对食物冷漠;睿子倡导“家庭厨房实验室”,让不同年龄孩子参与厨房劳动,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良食“良善乐食”小店进一步将食育推向社会,食材附带种植者故事与采摘时节,让消费者感知食物是人与土地的联结,为这样的食材付费,即是为可持续食物系统投票。
药膳食疗:让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材不仅仅是用来果腹,不仅仅可以产出美味,更可以通过不同的餐盘搭配,不同季节的食材组合,不同的烹饪手法,让药膳食疗合二为一,给人的身心带来健康和和谐。
大咖谈第九期聚焦于夏季饮食,邀请中医学博士胡鹏与千花膳创始人蒋凡探讨“药食同源”的现代实践。胡鹏提出“饮食是调和生命长度与质量的工具”,这一认知与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呼应,均传承“五谷为养”的传统智慧。
夏季养生的“顺养正气”“清热远害”,生动体现“天人合一”理念:荷叶、莲子等食材的选择遵循“人与自然同步”逻辑;“合地利”原则则警示,现代“跨时空饮食”导致的“水土不服”,本质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
蒋凡的创新让药膳食疗落地现代餐桌:改良传统药膳,以四神汤植物基酱替代肉类,用荷叶莲子冷汤传递功效,既遵循“不时不食”,又打破“苦口良药”印象,实现美味与功效统一。胡鹏从中医理论深化“平衡”认知:以寒凉食材为例,东方饮食智慧在“中和”而非“禁忌”——通过烹饪调整藕的属性适应不同体质;夏季“甘苦相济”搭配,既合《黄帝内经》原则,又科学应对高温消耗,比“一刀切”禁忌更具价值。
面对“保健品依赖”等迷思,药膳食疗的“生活化”启示尤为珍贵。蒋凡大厨的夏季养生茶饮简单易做,胡鹏老师“厨房即药房”理念,让家庭能借日常饮食调理身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健康之道,正是东方膳食智慧的动人之处。
江南饮食:东方健康膳食的活态标本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以浙江、上海、江苏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被认为是健康的中国饮食模式的代表性膳食模式。杭帮菜作为“江南饮食代表,以“淡雅如西子”风格追求极致平衡:选料遵循“不时不食”,制作兼顾视觉与味觉,调味依赖天然食材提鲜,国际化路径展现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后短暂的“大鱼大肉”是偶然波动,当下江南饮食的回归,印证了传统智慧的生命力,其“以简驭繁”理念为破解现代饮食焦虑提供了范本。
7月20日,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周鸿承博士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西式烹饪工艺专业主任、杭州市厨艺协会会长徐迅老师,在杭州“柒味·蔓灼主厨餐厅”从历史与全球视角审视江南饮食。周鸿承博士指出,江南饮食“植物性食材为主、动物性为辅”的结构,历经数千年形成可持续膳食生态。追溯其历史,健康基因的形成绝非偶然:良渚遗址显示先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种生存选择逐渐演变为“以蔬食为尊”的文化;唐宋时江南成南北食材枢纽,却始终以植物性饮食为根基;明清文人推动的“清雅饮食”风潮,与当代营养学“高纤维、低脂肪”理念不谋而合。
徐迅老师从烹饪实践角度,揭示了江南饮食“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平衡智慧。他以杭州入伏的饮食谚语为例:“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是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无论食材贵贱,都遵循“顺应节气、调理身体”的核心逻辑。在烹饪技法上,江南饮食的“蒸”“焐”“炒”都暗藏健康密码:饭焐茄子利用米饭的蒸汽锁住食材营养,伏油(三伏天晒制的酱油)以自然发酵替代人工添加剂,“鲞扣鸡”通过咸鱼干与鸡肉的搭配实现蛋白质互补,这些技法无需复杂设备,却能最大化保留食材本味与营养。
反思,东方健康膳食的创新叙事与未来传播
三场大咖谈虽维度不同,却共同勾勒出东方健康膳食的核心:以农场食育的实践哲学、药膳食疗的科学智慧、江南饮食的历史韧性为支点,传递“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一传播的初衷,并非“文化复古”,而是以“问题解决者”的姿态回应未来挑战。叙事需要有传承有创新,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要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话要将公众认知打开,让不同的声音被听见,不同的角度和外延被扩展,更多合作的可能被建立。
最终,东方健康膳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智慧。对个体而言,践行无需宏大叙事,从用当季食材做饭、了解食物来源开始即可。从耕读心园的面包窑到G20峰会的改良杭帮菜,从山林田野到餐厅酒店,从精致晚会到家庭日常,从约学术研究到政策推动。东方健康膳食的故事跨越数千年,核心始终不变:饮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东方健康膳食大咖谈:从文化根脉到未来实践的深度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