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摘要:在“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陶瓷产业绿色转型正由末端治理迈向系统优化与生态共生。本文识别合规导向期、流程优化期、数字协同期与生态共生期四阶段演化路径,并构建“技术—组织—市场—政策—文化”五维驱动机制。研究指出:数据—模型闭环能力决定成本、质量与碳目标协同最优的可达性;组织与治理结构影响收益的持续性与扩散速度;制度与价格信号降低扩散门槛并放大边际收益;区域文化与集群外部性可转化为品牌溢价与声誉资本。基于此,提出分阶段的标准与披露、技术与数据、组织与人才、金融与激励以及区域生态建设等对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价值实现提供可执行路径。
一、引言
陶瓷产业是我国典型的资源与能耗密集型行业,具有流程长、非线性强、离散度高等特征,长期面临“能耗—质量—排放”三重约束。在“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导向下,行业绿色化、数字化、集群化协同正在同步推进,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在转型节奏与成效上呈显著异质。现有研究多聚焦单点技术改造或政策工具评估,尚缺乏对转型阶段性规律与复合驱动机理的系统刻画,难以为企业与政府提供分阶段、可落地的路径指引。为回应上述空缺,本文以“演化路径识别 +驱动机制解释”为主线:首先,从行业实践与可核验事实出发,提炼陶瓷产业绿色转型的四阶段路径与关键跃迁节点;其次,构建“技术—组织—市场—政策—文化/地域”五维驱动框架,解释从合规治理走向数字协同与生态共生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与阶段相匹配的政策与管理抓手,强调标准与数据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数字化的加速器效应、金融工具与价值链协同的乘数效应。本文以“演化路径—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展开:先据行业可核验事实识别绿色转型的四阶段路径与跃迁门槛,再从技术、组织、市场、政策与文化五维度解释由合规走向共生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出与阶段相匹配的政策与管理建议。研究不展开计量细节,着力提供可执行的阶段性路线图与“机制—抓手”的映射关系,以增强对产业实践的解释力与供给力。
二、现状与问题识别
近年来,陶瓷产业在能耗管理、污染物治理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仍处于由达标治理向系统优化过渡的关键期。行业层面存在三类结构性短板:一是技术侧,关键工序数字化与节能降碳技术渗透不足,底层计量与在线监测体系不完善,导致过程控制离散度较高;二是组织侧,跨部门协同与数据治理能力薄弱,改进活动对骨干个体依赖明显,经验难以复制扩散;三是政策与市场侧,绿色需求与价格信号传导不充分,绿色金融可获得性与产品碳足迹披露的一致性仍需提升。在此背景下,单点式的末端治理难以持续改善企业的成本—质量—碳协同水平。只有当工序级数据采集与对标机制逐步完善,并与过程控制、能源梯级利用、供应链计划优化等举措形成闭环时,企业才具备由“达标合规”转向“流程最优”的条件;进一步通过IT/OT融合与模型化控制,方可实现价值链层面的协同与透明化,为区域生态共生奠定可复制的能力底座。
三、演化路径划分与阶段特征
在绿色规制与环保达标的外部压力下,陶瓷企业最初以末端治理为主要应对路径,通过安装除尘、脱硫脱硝等设施以及开展关键设备的节能改造来压降排放强度与能耗水平。这一阶段的治理特征表现为“点状改良”: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合规风险,实现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强度的边际改善,但由于底层数据体系薄弱、工序之间缺乏联动,治理效应往往呈现不稳定与不可复制的特征。随着能源计量、台账管理和基础对标逐步建立,企业开始积累关键工序的初级信息,为后续从“末端治理”走向“过程优化”提供了必要的计量与事实基础。在完成基本达标之后,企业的关注点由单点治理转向对全流程的梳理与优化:以能效诊断为起点,围绕配料、成型、干燥、烧成、釉烧等关键环节推进过程控制与质量一致性管理,配合能源梯级利用、余热回收和供应链计划优化,实现成本、良品率与交付稳定性之间的联动改善。与前一阶段相比,本阶段的改进由“被动合规”向“主动提效”演进,但在信息化与组织协同不足的情境下,数据孤岛与系统孤岛仍较为普遍,改进活动对骨干人员的依赖较强,经验难以规模化扩散。只有当工序级数据采集打通、基础MES/能源管理台账形成、跨部门例行的持续改进机制运行稳定之后,企业才具备迈向数据驱动优化的条件。伴随在线监测、模型化控制与系统集成的推进,企业逐步实现“计量—监测—建模—优化—追溯”的闭环,生产现场的关键参数(如窑温、气氛、含水率)能够被实时采集并用于工艺曲线的动态调整,缺陷模式得以提前识别,计划—生产—物流—销售的价值链协同在同一数据底座上实现透明化。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多目标协同最优”的可达性:吨瓷能耗、返修率与交付波动度同步下降,碳强度核算与披露成为新的运营要素。然而,IT/OT融合的复杂性、数据质量对模型上限的约束以及数据治理与激励机制的匹配度,决定了数字协同的收益曲线与回收周期。只有在工艺知识库较为完整、组织绩效机制与数据贡献挂钩的前提下,数字化的加速器效应才会持续释放,并成为企业跨越“厂内最优”的台阶。当企业的优化边界从生产现场延展至产业链与区域空间,绿色转型进入以系统协同与价值变现为导向的新阶段。企业通过绿色设计与材料减量化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绩效,以再制造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构建闭环体系,并将供应商分级管理与绿色采购纳入常态化治理;在区域层面,园区共享能源、协同减排与公共碳足迹平台增强了跨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在市场侧,绿色金融工具与碳资产管理降低了融资成本并放大价格信号,文旅融合与城市品牌塑造则将环境绩效转化为可识别的绿色溢价。至此,绿色转型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企业在收益、循环与声誉之间形成正反馈链条,但与此同时,信息披露的一致性、供应链短板的放大效应以及跨主体协同成本上升,也对治理能力与制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四、驱动机制框架与作用机理
为解释“由合规治理走向生态共生”的跃迁逻辑,本文构建由技术、组织、市场、政策、文化五个维度组成的驱动机制框架。其核心命题是:在外部制度与价格信号的牵引下,企业通过“数据—模型—决策”的内生能力积累,实现成本—质量—碳目标的协同最优,并在区域集群的溢出效应中完成从厂内优化到价值链优化的边界扩展。
技术驱动。计量与在线监测使关键工艺参数可见化,工艺模型与曲线优化使过程控制可计算化,跨系统集成使计划—生产—物流—服务的闭环可协同化。当“计量—监测—建模—优化—追溯”闭环完善,能效、缺陷率与碳强度的三目标优化具备技术可达性。组织与能力驱动。领导承诺与跨部门协同决定改进能否持续;与数据贡献挂钩的绩效与激励决定数据质量与模型上限;“工艺+数据”复合人才决定诊断、建模与现场落地的速度,表现为从“项目制改造”转向“例行化优化”。市场与金融驱动。绿色采购与B2B端碳绩效要求将环境绩效转化为订单与价格结构;碳配额、绿证与差异化电价传递边际减排收益;绿色信贷、贴息贷款与转型债降低资本成本,使绿色转型从“成本中心”走向“收益中心”。政策与制度驱动。环境规制、基准与披露构成底线约束;示范工程、财政后补与税费优惠形成正向激励;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提供对标标尺与扩散通道,降低扩散门槛并形成公共知识。文化生态驱动。工艺传承、地理标识与城市品牌提升绿色价值的识别与传播;共享能源、协同减排与公共检测/培训平台放大规模经济与网络外部性;文旅融合与展会场域将环境绩效外化为品牌溢价与声誉资本。
在同一数据底座上,技术进步通过降低单位能耗与缺陷率直接改善成本结构;组织能力以数据治理与跨部门协同放大技术收益并缩短决策周期;市场与金融以价格与资本成本机制提高持续投入的边际回报;制度与标准提供可对标的公共规则并降低扩散门槛;文化/地域生态以集群外部性与品牌溢价实现价值再放大。五维要素在“数据—模型—决策—绩效”的反馈回路中实现耦合,推动企业由合规治理跨越至生态共生,并由“厂内最优”迈向“价值链最优”。
五、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激励导向。鉴于科技创新被证实是推动陶瓷产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加大财税与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绿色技术研发专项与技术改造补贴,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设备更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节能降耗、污染物深度治理、固废高值化利用等关键绿色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并加速成果转化。对通过第三方核证取得显著节能减排绩效的项目,可实施“绩效后补+贴息”联动,提升企业创新的边际收益与确定性。②推动绿色化与数字化的协同转型。鉴于数字化在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应鼓励陶瓷企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应用布局。③健全环境规制体系并提高其有效性。鉴于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具有显著强化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陶瓷行业环保标准与排放法规,推动排污许可分类分级管理与动态更新。综合运用差别化能源价格、环境税费、超标惩罚与信用约束等市场化与约束性手段,形成稳定且有力的环境压力传导机制;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碳足迹与绩效披露规则,强化社会监督与市场激励,促使企业充分释放规制的正向驱动潜力。
(作者:程建华,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
基金项目:2025年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5SKGH058)—《新质生产力赋能景德镇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请注明:头条中国网 » 大力推进陶瓷产业绿色转型升级